来源:YNET.com 北青网 北京科技报
“人类和其他物种有一个重大的区别,所有的物种都是通过进化适应自然,把自己的器官变成工具,唯有人类为自己发明工具,工具前进一小步,人类就前进一大步。”
□文/本报记者 李金金 ?
“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,居然能够创造出有别于自然的文明世界,这是一件令人感到惊奇的事。”张开逊对发明的见解可谓独到。作为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所研究员,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,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传感器的研究。
在他的履历表上,密密麻麻填满了各种关于发明的奖项: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,张开逊先后10次荣获国际发明金奖及专项奖,并获日内瓦州奖、比利时王国一级骑士勋章、法国国防部长奖和匈牙利天才奖。
说起他与发明的渊源,还要从1975年开始。当时张开逊的一个朋友告诉他,在河北一个名叫怀来的县城发现了温泉,地质学家李四光遂向中央建议,在那里建造一座地热电站,用地热水直接发电,就不用再烧煤和石油了。
“这是一个新生事物,我很好奇,于是就想亲自去看一看。那个景象很壮观,在地下钻一口深井,把80多摄氏度的热水取出来,和3000多公斤的液化石油气换热。”张开逊说,但他同时也产生了一个忧虑,因为液化石油气很容易泄漏,如果不及时排放残留气体,任何一点火星都会引起爆炸。
“晚上我就问陪同我的站长,出过事没有?”那个站长指着自己的脸说:“你看,我的脸一半白,一半黑,就是被烧的。”原来有一次在检修泵坑时,没有探测出液化石油气正在泄漏,站长刚打开风机,火花就引起了燃烧。“听完之后我很难过,我要做一个探测器来帮助他们,即时预警可燃气体的泄漏。”
回来以后,张开逊就在旧货市场买了一些零件,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动手制作。东西做好了,首先得试试灵不灵。一天夜里凌晨三点多,放在家里的探测器突然发出警报,成功探测到可燃气体的泄漏。“我高兴极了,当天就把仪器送去了,后来经过实验证明它的确有效,就正式投入使用了。”
张开逊告诉记者,普通人总把“发明”看得很复杂,认为那是“发明家”才能做的事情。“但其实发明就是创新,只要你思索到一定深度,自然就能够创新。人类许多成功的发明都是这样,比如玻璃杯、婴儿奶瓶等,当你没想出来的时候它确实很难,可一旦想通了就会觉得很奇妙。我是学物理出身,从事的是技术研究工作,技术是人类在物质世界发生的活动,发明也就是第一次出现的技术,所以自我把科学研究作为职业的那天起,自然也就选择了发明。”
但在实行计划经济的七八十年代,科学研究和国家任何一项事业一样,都在严格的计划体制下进行,很少有人会做“规定”之外的工作。而张开逊除了完成科研单位布置的课题以外,还把很多精力放在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发明上。这种举动使他在当时的背景下,无异于成了“另类”科学家。1980年,《人民日报》针对张开逊这样的科学家,刊登了名为《应该如何看待这类科技人才?》的文章,在当时还引发了人们对科技人才的一系列争论。
张开逊在发明领域内取得的成功,不仅在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,更多的还来源于他绝妙的创意,比如他发明的“碳化硅高温传感器”。传统的测温技术,诸如伽利略1603年发明的玻璃温度计等,使用的都是经典的物理学测温方法,而张开逊另辟蹊径,将视角投向现代电子学技术,使用特殊的半导体材料,巧妙地将温度变化转变成电信号,并精确迅捷地反应出来。这种传感器具有突出的抗干扰能力,灵敏度大大提高,可在恶劣环境中进行远距离测量,为国防效力。
自此之后,张开逊又相继发明了高灵敏度呼吸监护器、微震动探测器、微协率火灾报警器和时间分割多功能传感器等多种仪器。尽管这些发明获奖无数,但他本人却并没有因此而腰缠万贯。在张开逊看来,只要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,就足够了,人生应当简单一些。
张开逊告诉记者,在他看来,科学工作者有两项任务,一是不断探索,增加新的知识;二是使人们得到这种知识,分享智慧硕果。事实上,公众对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本身就怀抱强烈的“求知欲”,这就需要科学家们主动站出来,为人们“指点迷津”。
张开逊本人就身先士卒,从1995年开始,他就应中央电视台“科技之光”栏目邀请,每期为公众讲述一个发明故事,这其中既涉及一般知识,又包括科学家或普通人的发明经历,一讲就是三年。
此外,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发明历史,张开逊还编著了一本名为《回望人类发明之路》的书。在这本书里,他以通俗生动的语言为人们讲述发明和人类、发明和文明的关系。“人类和其他物种有一个重大的区别,所有的物种都是通过进化适应自然,把自己的器官变成工具,唯有人类为自己发明工具,工具前进一小步,人类就前进一大步。比如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物制造技术的发明,就比石器进了一步,而人们也从氏族公社时期进入到了殷商时期。”
迄今为止,张开逊一直活跃在科普阵地上,共发表科普作品三百余篇,主要的科普论著包括《公众与科学》、《科学的本质与现代技术特征》等。
除此之外,他还非常注重科学家视野的开阔,提出科学家应该具有三只“眼睛”:一只注视学科前沿;一只注视置身其中的世界;还有一只注视人类未来。 “思考人类未来,是发明家创新的来源,只有在他们对技术现状不满意,思考未来的时候,才能涌现新的发明。比如莱特兄弟在没人认为人类需要飞行的时候,执著地发明了飞机,甚至在早期被社会嘲笑为‘冒险的死亡游戏’,但他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穷困的折磨,直面死亡的威胁,终于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,让世人感叹‘人类怎能没有飞机’。”
张开逊说:“没有挫折就没有发明,科学探索就是在一系列失败中逐渐走过来的,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,就不会害怕失败。发明对于我来说,既是工作也是娱乐,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大自然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惊喜,与大自然的博弈中,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会赢,科学探索是对人智力的一种挑战,能够使人感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,所以选择科学作为我的工作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,我也因此而快乐着。”